
北京时间9月23日,2025年U16亚洲杯迎来一场焦点对决——中国女篮与老对手日本女篮狭路相逢。这本该是一场充满复仇意味的较量,毕竟在2023年U16亚洲杯上,中国队曾以44:70惨败给对手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中国女篮再次以57:78的比分落败,21分的分差让球迷们倍感失望。
赛前,这支U16女篮被寄予厚望。球队拥有三名身高190cm左右的潜力新星:孙晗昀、汤雅童以及李月汝的妹妹李玉乾。锋线上还有183cm的混血球员李安妮,整体天赋明显优于上届。比赛开局也确实令人振奋,首节中国队以18:14领先,次节一度将优势扩大到7分。但好景不长,从第二节后半段开始,球队攻防两端全面崩盘,最终吞下败果。
纵观全场,几个关键问题尤为突出:
展开剩余72%1. 核心球员李沅珊打满40分钟,过度使用令人咋舌。即便在NBA赛场,这样的轮换安排也极为罕见。
2. 内线优势完全浪费。汤雅童仅出战14分钟,李玉乾更是只获得1分钟出场时间,两位高个球员几乎沦为看客。
3. 篮板好手李安妮仅出战15分钟,这位抢下全队最高8个篮板(含3个前场板)的锋线悍将,出场时间竟排在队内第7位。
4. 全队三分球25投仅4中,在对手外线火力全开时,中国队却陷入盲目对攻的陷阱。
教练组的临场指挥存在明显问题:
首先,用人策略混乱。过度依赖核心球员,却忽视其他队员的特点。比如李安妮这样能拼善抢的球员,本应获得更多表现机会。
其次,战术执行虎头蛇尾。开局还能利用身高优势冲击内线,但随着比赛深入,完全被对手带乱节奏。
最重要的是,球队缺乏明确的战术体系。既想发挥内线高度,又不给大个子足够支持;想模仿日本队的小快灵,却带了一众高个球员。这种自相矛盾的建队思路,让球员们在场上无所适从。
平心而论,这些15、16岁的小将们已经拼尽全力。但篮球是项团队运动,再好的天赋也需要正确的战术体系来支撑。两届亚洲杯合计输给日本队47分,这样的结果确实令人深思。中国篮球要进步,不仅球员需要成长,教练团队更需要提升专业水平。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具针对性的战术布置和更合理的用人安排,让这些年轻球员的天赋能够得到真正发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